今年“双11”,支付宝、京东支付等巨头纷纷晒出支付战绩,刷爆朋友圈。北京商报记者关注到,京东支付晒数据的侧重点悄然变为三四线城市支付数据。此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支付巨头在海外布局加速。分析人士指出,随着C端支付红利趋于见顶,支付行业风向已悄然转变。布局海外市场以及基于B端向三四线城市拓疆成为两大趋势。
每年“双十一”,不仅是一场消费、娱乐盛宴,也是技术的最大练兵场,尤其是堪当重任的支付技术。十年来,支付技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笔交易的背后,都见证着支付的成长。
连日来,“双十一”战鼓鼓点越敲越密,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亮出“绝活儿”推出促销活动,而消费者不断“买买买”,在享受价格优惠的同时,也为越来越便捷的支付体验点赞、打call。如今,移动支付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以腾讯微信支付为首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据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半壁江山。而本次双11战火亦一度从线上蔓延到线下,网联数据显示,11月11日,网联平台当日处理跨机构交易笔数11.7亿笔,相应跨机构交易处理峰值超过9.2万笔/秒。
在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在进入一个竞争的关键阶段,线上已经进入巨头时代,而线下场景的争夺也正在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今年“双11”,支付宝、京东支付等巨头纷纷晒出支付战绩,刷爆朋友圈。北京商报记者关注到,京东支付晒数据的侧重点悄然变为三四线城市支付数据。此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支付巨头在海外布局加速。分析人士指出,随着C端支付红利趋于见顶,支付行业风向已悄然转变。布局海外市场以及基于B端向三四线城市拓疆成为两大趋势。
切断支付机构和银行的“直连”后,通过网联平台处理支付交易,耗时更短,成功率更有保障,且更加安全。此次“断直连”基本完成是互联网金融整顿的又一重要成果,有利于提高清算透明度,及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11月12日,网联平台公布“双十一”运行数据,11月11日处理跨机构交易笔数11.7亿笔,相应跨机构交易处理峰值超过9.2万笔/秒。
新的支付战场在“山海之外”。随着国内市场的被巨头的分割和被监管的日渐趋严,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目光转向了跨境支付,出海成了突围的自然选择。随着战火的日渐升级,跨境的支付费率日益下降。和原本土生土长就能自然适应本土的监管情况不同,出海的第三方支付,面临的诸多挑战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海外各地的监管政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国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为238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支付业务、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银行卡收单业务和移动电话支付业务等领域。支付牌照一度成为市场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