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支付宝的“赚钱红包”玩得正嗨之时,一纸规定让移动支付领域的两大巨头如坐针毡。12月27日,央行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下称《规范》),同时还配套印发了安全技术和受理终端技术两个规范,上述规范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马云在上海地铁见证语音购票和刷脸进站、马化腾在合肥示范扫码乘公交,中国银联干脆专门成立了金融与民生事业部,作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三巨头,支付宝、银联和微信正不约而同将目光瞄准具有小额、高频和刚需特征的公共出行领域。
近日,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的通知》(银发〔2017〕296号),明确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需要遵循安全标准与业务规范,对已是“遍地开花”但“良莠不齐”的二维码支付市场进行了正确的引导,既让普通消费者可放心扫码、明白消费,也让“烧钱”、“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条码支付市场回归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3季度》数据显示,2016年第3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90419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0.5%。
九卦姐: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发布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的通知》(银发〔2017〕296号),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银办发〔2017〕242号发布),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已经遍布大街小巷的扫码支付,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因为准入门槛太低,安全隐患滋生而受到监管关注。12月27日,央行公开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等文件,不仅对业务资质要求、规范条码生成等进行明确,也对扫码支付进行了限额管理,同时对“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做出警示。业内人士认为,本次条码支付规范影响最大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新规实施有利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对于用户来说,虽然获得的优惠可能会减少,但支付账户将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