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支付行业来说,大起大落的2017年已经过去,迎来了惊心动魄的2018年。开年大戏,就是各方解读央行圣诞节发布的296和242号文,规范条码支付,当然还有281号文,强调断直连,规范创新支付业务。以如此方式开年,注定了2018年对于支付行业来说,也不是平凡的,那么在2018年将会发生怎样的事呢?不妨大胆的猜测一番。
[2017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同比增长10%。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同比增长32.2%。然而,中国实体店销售仍然占到中国零售总额的80%左右份额。]
韩媒称,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手机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不论是购物、吃饭、出行还是缴付生活杂费,连过年给压岁钱和红包都是用手机支付,现金已经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韩国在手机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的水平虽然得到全球认可,但在移动支付领域,却远远落后于潮流。
对数字支付行业的治理,要在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标准与企业内控制度的相互补充。当前这样的治理框架已经初现雏形,但还缺少顶层设计的规范性文件加以引导,能够真正将三方有机结合起来。
数字货币因其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点,被迅速运用到银行、证券、跨境支付等各个金融领域。但是上述特点也为数字货币的监管带来困难,于是法定数字货币被多国央行提上日程。法定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具有极大潜力,其点对点的传输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当前跨境支付耗时长、费用高的问题。而且基于法定数字货币建设跨境支付网络,将推动当前从完全由发达国家掌控的高度中心化的全球跨境支付体系,转变为更多发展中国家都能平等、自由参与的适度中心化的体系。
近日,支付之家网获悉,人民银行已经向各银行以及支付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支付创新业务的通知》(银发[2017]281号)。此次文件距离217号文的下发仅相隔一个月时间,显然监管层有自己的考量。
曾有一个段子,小偷把楼下便利店的支付条码换成自己的,每天在家默默的收钱,直到月底店主结款才发现。网友纷纷留言,惊呼现如今做小偷都需要掌握高科技,更感叹条码支付早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条码支付便捷的场景、低廉的成本,让各机构争前恐后、趋之若鹜。但在条码支付异常火爆的同时,市场的无序竞争、机构的违规操作、不法分子的攻击诈骗等问题时有发生。直至今天,条码支付的相关规范终于发布了,可谓是恰逢其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成为十分流行的移动支付方式之一。如今,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人们无论吃饭、唱歌、打车,还是便利店购物,在结账时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就可以完成付款,省时省力。不过,条码支付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相关规定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支付领域中便捷与风险往往紧密相连,条码支付迎来明确的制度规范,将在保证广大普通用户享受移动支付便捷的同时,让大家的“钱袋子”更加安全。
货币是商品或服务的支付手段,是古已有之的发明。根据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证,我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货币起源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从原始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钱,甚至到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我国的货币文化和商业文明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