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产证券化的高速发展,消费金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2017年,小额分散的基础资产越来受到资金方的青睐,各类机构的投资热情高涨,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出现井喷。
近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通过发展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促使金融机构在该领域不断加大投入。《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统计发现,在该系统中可查到的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有6家今年完成增资,22家公司总注册资本金近年来已经增加了近40%。
近期长租公寓深陷舆论漩涡,特别是“租金贷”被质疑是用租客信用做贷款,利用期限错配资金沉淀用于自身扩张,存在“暴雷”风险,这也引起了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注意。证券时报记者日前了解到,8月中下旬起,多数金融机构针对C端客户的房租分期业务都处于停滞状态,包括北京银行、平安银行、京东金融等金融机构已暂停或收缩了相关业务,一些国有银行虽然仍在推进,但对该业务的审核已更加严格。
治乱象、严监管继续进行中。8月31日,银保监会官网公布对内蒙古、江西、河南、广东、四川等5家省联社违法违规问题的行政处罚结果,对5家省联社合计罚款3172.7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70.5万元。
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大致可分两类:银行系、产业系。其中,银行控股或参股的公司占九成,主要业务就是提供无抵押的消费信贷。据不完全统计,中邮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10余家公司实现盈利,占全部23家持牌金融消费公司的半数左右。这10余家公司总计利润超过14亿元,其中,去年坐上头把交椅的招联消费金融贡献了近半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0.4亿元和6.0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2.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