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见稿要求,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借款客户资料的收集,但各机构需对借款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管理责任。
2017年12月以来,监管部门连续发文整治现金贷,市场反响强烈,效果立竿见影。本文分析了现金贷存在的合理性、部分平台由于不合规经营产生的问题以及监管的思路,并对行业未来的监管趋势做出展望。
巨建华认为,消费金融市场从2015年开始爆发性增长,主要是由于用户群体的消费和支付习惯从过去主要与银行直接接触的方式,向完全线上方式转化造成的。
随着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金融进入发展的快车道。Talking Data发布的《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6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消费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消费信贷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多方预测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消费信贷余额将达到10万亿级的规模,年化增长率在20%以上。
从低调闷声赚钱到趣店赴美上市,现金贷暴利的口子一下子被划开,再到监管的重锤落下,中国的现金贷行业在一年的时间里就走完了一个生命周期。
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飞速发展,我们见证了各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大幅盈利,见证了微粒贷规模快速突破1600亿,见证了趣店等现金贷公司的美股扎堆上市,也见证了校园贷的穷途末路,近期更是迎来了现金贷、网络小贷、P2P监管政策的三连击。
从2016年开始,互联网消费金融逐步渗透至从线上到线下的诸多场景,包括电商、汽车、租房、教育、旅游、医美和婚庆等,基于场景的消费金融进入爆发式增长期,一时间“场景为王”成为行业共识。实际上,近来金融监管也一直在强调“脱虚入实”,而消费金融依托于消费场景,其资金的去向是清晰可控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可印证的。
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飞速发展,我们见证了各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大幅盈利,见证了微粒贷规模快速突破1600亿,见证了趣店等现金贷公司的美股扎堆上市,也见证了校园贷的穷途末路,近期更是迎来了现金贷、网络小贷、P2P监管政策的三连击。整体来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2017年在监管不断规范的进程中蹒跚前行,展望2018,这个行业将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