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4月份银监会首次提及对“现金贷”业务进行清理整顿,到10月份趣店的上市成为今年中国在美最大的IPO,现金贷引发的各界对“暴利”的关注,无疑让现金贷成为网络借款领域里最具争议的业务之一。
近期,关于网贷的整治组合拳连续出击。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
日前,湖北消费金融公司“因贷前调查、贷时审查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受到湖北银监局处罚。近几个月来,受到处罚的不仅只有湖北消费金融公司,中邮、北银、海尔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也受到了来自当地银监局的处罚。处罚的原因主要包括贷前、贷时审查不充分、贷款资金被挪用、超范围开展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当等。
2017年,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呈现井喷态势。根据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下称\"消费信贷ABS\")发行总规模为5572.77亿元,其中,2017年发行的ABS产品总额为4396.11亿元,同比增长336.61%,占ABS市场总发行金额的22.75%;截至2017年底,消费信贷ABS发行总量为219支,其中包括181支企业ABS,37支信贷ABS,1支ABN,2017年,消费信贷ABS发行数量为154支,实现同比增长175%,占ABS市场发行总量的17.42%。
消费者借债是为了消费。因此,为了更好了解消费者借贷行为,应该对消费经济理论有所了解。最有名的是生命周期理论,由Modigliani在195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理性的消费者会综合考虑当前与未来的收入、当前的资产、当前与未来的消费等因素来做出消费决定。生命周期理论的一个最简单的模型认为消费者会在工作时进行储蓄,待退休时,将储蓄的钱用来消费,在去世时正好将储蓄的钱花完。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一生的消费水平是不变的,而后期实证研究发现,消费者的生命周期的消费为拱形状态,在中年时期,消费达到最高。比较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能较好的解释宏观经济数据,但不能很好的解释微观数据。而且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并没有具体描述解释消费者借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