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8月4日央行下发文件,明确要求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并给出了最终时间,2018年6月30日,届时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这两天,央妈给银联找了个兄弟——网联!支付的战场上又迎来一位新的“大总管”。这也意味着,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在内的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将被网联收编,第三方支付市场从此进入江湖一统的局面。新的支付战争将打响,新的支付格局或将重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8日讯 扫码支付1分钱,现场领取一瓶矿泉水!这一场景发生在7月27日在京举行的2017中国国际金融展资和信的展位上,这不是卖水,也不是吸引流量,而是现场展示以“意锐小白盒”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工具的便捷、智能和安全体验。面对移动支付的大潮,以意锐为代表的技术型企业正通过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的产品成熟度和体验感,使移动支付成为金融便民、利民、普惠的重要途径,也似乎意味着无现金社会的到来可望了。
“可以手机付款。”眼下,大至百货商超,小至街边小摊,通过设置扫码机、张贴二维码等方式来支持移动支付已屡见不鲜。近日,记者走访银行发现,为抢夺市场份额,银行一方面不断推出扫码支付新产品,持续升级服务和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配套优惠举措,有效吸引客户。
无现金支付发展壮大,已经渐渐形成一种生态。在这个生态下,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平台局域居于生态顶端,新的时代成就了一批新的商业和创业者。
购物、吃饭用手机支付,现在已是寻常事。然而,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完善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我们开心“刷手机”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些支付“痛点”。究竟哪些因素降低了我们“刷”的快感?在支付平台上,目前的理财生活有哪些奇妙的变化?支付行业的激烈竞争又是如何改变着消费方式和习惯?今天,我们推出整版专题报道,聚焦支付领域新现象、新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智能理财和个人信用新热点。
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升至96.3%。
到了便利店掏出手机扫一扫支付对于不少城市的市民而言已经是常态。这一周,支付宝推出了“无现金周”的活动,而本月8日,微信也将推出“无现金日”。当所有的银行卡和互联网都联通在一起,哪些安全隐患会对你我的钱袋子造成威胁?
近期,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文件,明确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并给出了具体时间。文件称,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