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对2017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弹性增强,金融运行总体稳定。
“一个企业到银行贷款,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查看它的信用记录如何,如果无不良信用记录,就放贷”。工商银行陕西分行王博厚今日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
征信是指按一定规则合法采集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业、个人的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征信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参与业务,成为国内很多入局者的选择。
随着信贷市场和金融科技等的快速发展,欧洲征信行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监管法律法规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本文从2017年欧洲征信协会的征信机构问卷调查结果入手,重点分析研究欧洲征信行业在数据处理及质量、监管法律及环境等方面的操作实务,力求为我国的征信行业发展和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我国征信业从20世纪90年代信贷征信起步,先后经历了由企业征信到个人征信的市场化萌芽阶段、央行主导征信业快速发展阶段、《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后的逐渐规范发展阶段。在征信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促进征信业发展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对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权衡取舍也有变化。征信克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但也对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P2P网贷平台借贷信息未被纳入征信是“老赖”肆无忌惮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发达市场的经验来看,一个成熟的市场化的征信体系将有效抑制借款人恶意违约的行为
自6月份以来,P2P\"暴雷\"事件频发,一些借款人借机\"恶意逃废债\",逾期不还款,抱着侥幸心理等待P2P平台资金链出现断裂后,逃脱还款义务。\"恶意逃废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央及各地相关监管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措施,惩治\"恶意逃废债\"相关的失信行为。
市场经济制度下,征信体系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有序尤为重要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模式兴起,互联网金融平台和消费金融平台应运而生,外加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消费者的传统信贷信用信息数据覆盖率仅达33.3%。大量网贷信用信息数据和其他能够侧面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数据尚未被挖掘利用,现有的征信体系难以满足征信市场需求。
央行征信报告一直都是金融机构评价借款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重要依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信贷服务可以惠及更多的人,但央行征信报告覆盖率和信息完整度的局限性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更广大人群进行准确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