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境支付需求的日益增长,信用卡外币交易结算体系正迎来一场关键性变革。近期,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相继发布公告,对信用...
随着跨境支付需求的日益增长,信用卡外币交易结算体系正迎来一场关键性变革。近期,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相继发布公告,对信用卡外币交易结算方式进行升级,将过去依赖美元中转的入账模式,调整为支持人民币直接入账。
这一变化不仅为持卡人简化了汇兑流程、降低了潜在成本,更折射出国际卡组织深化中国本土运营、银行寻求市场新增长点的行业趋势。
多家银行落地结算升级,入账方式更灵活
这场变革率先由头部股份制银行拉开序幕。
9 月 12 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明确,自 2025 年 10 月 28 日起,该行万事达标准信用卡芯片版、白金信用卡、世界信用卡等指定产品的跨境交易结算币种,将由美元正式切换为人民币。调整后,跨境交易不再经过“万事达卡组织提交美元 - 银行转换人民币”的环节,而是由卡组织直接将交易金额转换为人民币提交至银行,最终以人民币入账,整个流程实现“当地币种-人民币”的一步到位。
事实上,平安银行更早迈出了优化步伐。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自2025 年 9 月 25 日起,平安银行针对万事达、Visa、JCB 三大国际卡组织的信用卡,新增外币交易人民币入账功能,且赋予持卡人自主选择权——主卡持卡人可根据需求开通或关闭该功能,未开通时则仍按原有模式以美元入账,兼顾了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
对比传统结算模式,此次升级的核心优势在于压缩了货币转换环节。以往持卡人在非美元地区消费时,需经历“当地币种-美元-人民币”两次转换,不仅流程繁琐,还可能因两次汇率波动产生额外成本,同时需承担约 1.5% 的货币转换费。而人民币直接入账模式下,转换环节减少一次,理论上可降低汇率损失与相关费用。不过,多位信用卡从业人士也坦言,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实际节省的金额可能较为有限,更多体现为账单理解更直观、支付体验更顺畅的细微改善。
卡组织主导本土化,追赶银联跨境优势
这场结算变革的背后,是国际卡组织加速推进中国市场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布局。
记者了解到,本轮信用卡外币交易人民币入账升级,本质上是万事达网联近两年本土化动作的延续。
早在2024 年底,万事达网联便启动单标万事达信用卡迁移工作,将原有卡片升级为具备境内外、线上线下全场景支付功能的“中国万事达”新卡;进入 2025 年,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机构已陆续跟进升级,平安银行与招商银行的调整,正是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在跨境支付领域,中国银联凭借“境外消费直接人民币入账”的模式,在汇率成本与流程便捷性上占据优势;而万事达、Visa 等国际卡组织因依赖美元中转,不仅转换环节更多,还需承担额外的货币转换成本,这成为其吸引中国用户的一大短板。此次结算币种调整,被业内普遍视为国际卡组织追赶银联、缩小跨境支付体验差距的重要举措。
这看似是银行层面的功能优化,实则是卡组织主导的本土化战略落地。对卡组织而言,此次调整意味着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模式迁移,从“跟随国际规则”转向“适配本土需求”,未来还可能在风控体系、产品矩阵上进一步贴近中国用户。例如,针对近期浦发银行部分万事达卡用户遭遇盗刷的情况,卡组织正与银行联动加强跨境交易风控;同时,借记卡产品也在加速推广,试图通过全品类布局争夺更大市场份额。
信用卡市场承压求变,功能优化争夺高价值客群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结算体系变革,也与当前信用卡市场整体承压的行业背景密切相关。央行2025 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总量已降至 7.15 亿张,较上一季度减少 600 万张,这已是该指标连续第 11 个季度下滑,过去三年累计减少量超过 9200 万张。
发卡量收缩的同时,交易规模与收入也同步下滑。从已披露的2025 年银行中期财报来看,中信银行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同比下降 12.54%,兴业银行减少 11.27%,招商银行下降 8.54%;而作为信用卡业务重要利润来源的手续费收入,也随交易规模萎缩而缩水。在此背景下,优化产品功能、提升服务体验,成为银行留住高价值客户、寻找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
“境外消费场景的用户,尤其是中高端客群,是信用卡业务的核心利润贡献者。”推出外币交易人民币直接入账功能,既是对用户需求的响应,也是银行在存量竞争中的差异化尝试——通过简化跨境支付流程、降低隐性成本,增强对有境外旅行、留学、购物需求客群的吸引力,进而提升客户黏性。
据第一财经报道,对于这一调整的行业影响,市场看法呈现分化。部分分析认为,未来信用卡市场竞争可能进入“拼汇率”阶段,银行将通过与卡组织深度合作,争取更优惠的汇率报价,在跨境支付场景中抢占份额;另有观点则从宏观视角指出,这一变化是人民币国际化在支付结算环节的具体体现,反映出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有望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认可度与使用率。
银行提示:跨境用卡需重视安全防护
在便利化升级的同时,银行也特别提醒持卡人关注跨境用卡安全。针对当前跨境交易与数字支付日益频繁的特点,银行建议,若无境外消费需求,可提前通过发卡行App 启用“境外锁”功能,从源头降低被盗刷风险;若遭遇盗刷,需第一时间联系发卡行冻结或挂失卡片,避免损失扩大。
此外,养成定期核查交易记录的习惯也尤为重要。持卡人可通过发卡行App、短信通知等渠道,实时掌握卡片交易动态,开通每笔交易的实时提醒;线下用卡时务必确保卡片不脱离视线,线上交易时则需妥善保护卡号、验证码等关键信息。一旦发现未经授权的交易,应立即拨打发卡行客服热线核实情况并冻结账户,最大程度保障资金安全。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银行与卡组织合作的不断深化,未来将有更多金融机构跟进信用卡外币交易人民币直接入账功能,跨境支付的便利化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功能创新与风险防控、如何通过服务优化真正提升用户体验,将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