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波动明显,2025上半年现转机
10月9日消费金融获悉,福建金融监管局正式发布批复,核准刘超洋、林宏楠担任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董事的任职资格。
公开信息显示,兴业消费金融是经中国银保监会(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设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目前注册资本53.2亿元,股东包括兴业银行、泉州文旅、福诚中国、特步,分别持股66%、24%、5%、5%。
尽管目前官方暂未详细披露刘超洋、林宏楠两位人士的具体从业经历,但从福建金融监管局的核准动作来看,二人大概率在金融行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能涉及消费金融、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战略规划等多个关键领域。
回顾兴业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其业绩在近年来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2024年,公司整体经营面临挑战,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1.17亿元,同比下降9.47%;净利润仅4.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6.82%。总资产为821.1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53%;贷款余额819.3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18%。
其中,线下业务贷款余额568.90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69.43%,线上业务贷款余额250.47亿元,占比30.57%。
资产质量方面,2024年末不良贷款余额攀升至24亿元,不良率2.93%触及新高,关注类贷款余额同比暴涨62.3%至33.85亿元,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然而,进入2025年,兴业消费金融的经营状况出现转机。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68亿元,同比增长213.43%,这一成绩看似亮眼,但深入分析发现,其业绩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密集的不良资产处置。
据了解,其上半年累计转让不良资产48.62亿元,位居行业第二。大规模的不良资产甩卖优化了资产负债表,释放了利润空间,但这种增长方式更像是“断臂求生”,并非业务良性发展带来的结果。截至2025年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分别为21.05亿元和2.61%,较2024年末有所改善,但后续增长动力仍存疑。
兴业消费金融长期坚持“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业务模式。线下业务主要依靠母行网点优势,截至2024年末,设有线下事业(业务)部24家,展业区域覆盖55座城市,并设置2个特色业务部。2024年发放线下业务贷款的笔均金额为14.16万元,但运营成本高企,在居民收入预期转弱的情况下,催收压力剧增。
线上业务虽占比提升至30.57%,但平均单笔仅0.6万元,规模效应微弱,难以弥补线下业务的业绩窟窿。
今年8月,兴业消金披露了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名单,该名单由24家知名平台组成,客户可通过APP等互联网渠道自助申请线上业务贷款。
此次福建金融监管局核准刘超洋、林宏楠的董事任职资格,或许将为兴业消费金融带来新的管理思路和发展策略。但兴业消费金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业务模式的弊端,提升资产质量,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否则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仍将面临更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