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消金2024净利暴跌95% 下沉市场业务模式隐患凸显

  • 来源:中国消费金融网
  • 发表于: 2025-04-28 17:26:05
  • 责任编辑: 192770115

资产质量承压与处置压力并存

长沙银行近日发布2024年财报,揭开了其控股子公司长银五八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银五八消金”)的业绩。

这家曾以“黑马”姿态跻身行业前列的持牌消金机构,2024年净利润同比暴跌95.02%至0.34亿元,营收同比下降7.64%至29.86亿元,资产规模虽增长8.37%至296.20亿元,但盈利能力的大幅萎缩与资产质量压力的显性化,暴露出其在市场扩张、风控优化及合规管理中的深层矛盾。

业绩骤降背后:资产质量承压与处置压力并存

从财务数据看,长银五八消金2024年业绩滑坡的核心矛盾在于收入与成本的“剪刀差”。尽管资产规模保持增长,但营收增速转负(-7.64%),而净利润的断崖式下跌(-95.02%)表明其盈利能力遭遇结构性冲击。

财报揭示,营业支出中信用减值损失的激增是侵蚀利润的主因。2024年,增资11.24亿元,但资本金扩充未能有效覆盖风险成本,反而因不良贷款攀升导致拨备计提压力陡增。

这一现象在不良资产处置数据中得以印证。

银登网数据显示,2024年长银五八消金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达10.52亿元,而2025年初的首期转让公告即涉及10.39亿元,显示其不良贷款生成速度远超处置能力。与此同时,委外催收机构数量从半年前的22家增至32家,进一步佐证了其资产质量恶化的现实。

业务模式“双刃剑”:下沉市场扩张与高违约风险并存

长银五八消金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下沉市场”为核心战略。

其依托长沙银行渠道网络,推出“工薪贷”“导游专属贷”等子产品,覆盖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城一代”工薪阶层,最高额度20万元、年利率10.8%-21.6%的贷款产品,以“无抵押、免担保”为卖点快速获客。然而,这一模式在扩张期埋下两大隐患:

第一,客户偿债能力脆弱性下沉市场客户收入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经济波动下违约风险集中暴露。2021-2023年不良贷款率虽维持在1.5%左右,但“宽限本金偿还计划”等风控妥协政策已暴露潜在压力。

第二,二股东“离场”折射行业风险2024年增资中,二股东58同城未参与出资导致持股比例稀释,折射出互联网平台对消费金融行业风险偏好下降。对比蚂蚁、京东等头部机构,58同城的“缺席”或与其对长银五八消金资产质量的担忧直接相关。

面对业绩“失速”与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压力,长银五八消金正通过资本补强、催收扩容、数字化转型三线并进,试图在行业变局中寻找破局之道。

战略调整:增资、催收重构业务体系建设

2024年,长银五八消金完成增资至11.24亿元,虽勉强跨过监管门槛,但与招联消金、兴业消金等头部机构相比,资本金规模仍存数倍差距。增资虽能暂时缓解拨备压力,但若无法同步提升资产质量,资本金消耗或将陷入“增资-亏损-再增资”的恶性循环。

为加速不良资产处置,长银五八消金将委外催收机构从22家增至32家,并持续招标新增合作方,试图以“人海战术”应对逾期贷款激增然而,过度依赖外部催收已引发连锁反应:一方面,部分机构为追求回款率采取激进手段,导致客户投诉量攀升,监管处罚风险加剧;另一方面,催收成本水涨船高,进一步侵蚀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

为降低对下沉市场单一渠道的依赖,长银五八消金公开招聘营销总监,推动线上线下业务体系融合力图通过搭建特色化的线下营销模式和线上业务体系的双轮驱动,推动业务发展。

可以说,长银五八消金的困境,实为消费金融行业转型阵痛的集中爆发。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将注册资本门槛提升至10亿元,并强化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和集中度管理(单一客户贷款余额不超净资产10%),倒逼机构从“规模至上”转向“风控优先”。

长银五八消金的2024年财报,为消费金融行业敲响警钟:下沉市场扩张需以风控能力为前提,资本金补充仅是“止血”之策,唯有通过数字化转型重构风控体系、优化客户分层管理,方能在行业洗牌中突围。

未来,如何在“规模增长”与“资产质量”间找到平衡点,将是长银五八消金乃至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核心命题

分享到:
相关标签:
净利
隐患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