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价值重估:向资金、资产良性循环靠拢

  • 来源:镭射财经
  • 发表于: 2021-04-29 09:59:34
  • 责任编辑: lihuiqin

消费金融公司在第二个十年的开局有些纠结。一方面行业风险出清,监管释放政策红利,头部机构业绩稳定并开启IPO热潮;另一方面行业利率下行...

消费金融公司在第二个十年的开局有些纠结。一方面行业风险出清,监管释放政策红利,头部机构业绩稳定并开启IPO热潮;另一方面行业利率下行,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模式难以为继,在有限的定价空间里纷纷上移客群,所面对的内外部竞争压力倍增。


去年以来,监管政策、行业趋势加速重构消费金融市场格局,资产端和资金端的监管空白被填补,消费金融重新回归本源。在这个变局节点,兼顾牌照、消费、科技属性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渐成主流。


在各类消费金融主体中,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经过十年市场经验沉淀,基于牌照优势和数字技术能力,成为消费金融领域资源配置的主力军。其中,以招联、兴业、马上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消费金融市场里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消费金融服务回归持牌展业,同时也面临利率下行、内源性风险上升、巨头涌入的竞争局面。与上半场的跑马圈地相比,消费金融公司在行业趋于理性竞争的环境下,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资产负债优势,通过科技生态精细化运营耕作存量市场。


就市场现状而言,资本已逐渐将目光投向资金、资产良性循环,科技属性突出的消费金融公司,这也意味着具备良性生态的机构将迎来价值重估。目前持牌消费金融行业已有招联、马上、中原等宣布上市计划,穿透这几家机构的业务即可发现,上市的底气来源于可持续盈利能力和领先同业的科技金融生态。


风物长宜放眼量,消费金融公司若想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突围,必须坚持长期主义。通过科技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构建资产的价值循环,才能保持业绩稳定输出。当然,这也是一家成功的金融企业穿越周期的必由之路。

01


格局重塑



消费金融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开放创新的产物,伴随2013年互联网金融爆发,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消费金融供给主体纷纷参与到消费金融资源配置中。然而,这些未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的新金融形态,在展业过程盲目追求规模导致风险激增。


从本质上讲,任何关于Tech的金融业态落脚点始终在于Fin。金融业本身与经济周期有较强的相关性,时刻经受周期律的影响,由于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发展时间较短,数据和模型必然存在缺失和风险,倘若不对金融与科技有效隔离,基于数字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可能就会放大金融风险的传染性。


以2017年现金贷整治为起点,监管逐渐收紧互联网金融风险敞口,随后互联网贷款产业链上的大数据风控、催收也被关进制度的笼子。近两年,监管又着手整治金融科技风险,尤其是去年强化对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机构的管理。


消费金融服务由线下全面迁移至线上,监管逐渐引导各类主体保持杠杆与风险的动态平衡。从消费金融产业链上的参与者来看,监管着重对非持牌机构加强管理,规范持牌机构与第三方机构的互联网业务合作。


一系列监管动作表明,消费金融市场从跑马圈地的拓荒时代过渡到成熟阶段,风险在日益完善的监管制度下慢慢出清,行业趋于健康、有序发展。这也为持牌金融机构展业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


就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扩容与增长曲线正是沿着互联网金融趋势向上爬升,二者曾从线下到线上进行疯狂的圈地运动,而后在强监管的市场环境中过渡到理性阶段。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从2018年开始增速明显下降,这释放了持牌消费金融市场从增量转换至存量的信号。如今,合规展业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第一要义,在获客受阻、定价受限、同质产品泛滥、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等因素倒逼下,一个以持牌机构为核心的格局正在重构。

02


良性循环



在更加理性的存量状态下,消费金融公司具备可持续增长的业务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一方面能抵御突发疫情冲击,另一方面能灵活应对同业竞争以及周期波动风险。


回顾过往的业绩不难看出,一般业绩大起大落的消费金融公司都非常脆弱,尤其遇到疫情等不确定因素,营收、利润、资产质量就不容乐观。当前,招联、兴业、马上消费金融等头部机构已披露2020业绩,即使经历疫情冲击,这些机构依然保持营收、利润和资产的稳定增长,也证明了头部机构已形成资金、资产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


数据显示,招联在2016年到2020年分别实现营收11.91亿元、41.63亿元、69.56亿元、107.40亿元和128.16亿元,营收增速为172%、67%、54%和19.3%。同期分别实现净利润3.36亿元、11.89亿元、12.53亿元、14.66亿元、16.68亿。马上消费金融在2020年也实现净收入76.04亿,净利润7.12亿,在银行系机构占据优势地位的持牌消费金融队列中稳居头部。


与此同时,招联在2020年资产规模首次突破千亿。消费金融的贷款投放主要采用批量、预授信模式,面对的客群也较为下沉,这也就是说在营收、利润和资产规模持续增长的背后,一定有强大的融资造血能力和风控技术。


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主要包含股东存款、同业借款、银行间同业拆借、银团贷款、发行金融债和ABS等,除了非标准化融资没有准入条件,其他的融资渠道均严格审核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绩等监管指标。


目前,招联、兴业、马上等少数头部机构实现多元化融资,尤其是招联在依托母行的同业借款和发行金融债方面优势突出,融资利率屡创行业新低,多层次的资金来源渠道也为招联提供了领先同业的负债优势。


由于不能吸收存款,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想做到资产规模千亿并实现营收利润同向上升,确实没那么容易。这除了依靠资金能力,还需稳定的资产质量支撑。根据已披露的数据,2017年到2020年,招联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4%、1.93%、1.77%、1.78%。


值得注意的是,招联、兴业消费金融等头部机构的2020年不良贷款率均是按照60天以上计入不良口径统计数据。在消费金融公司把逾期60天作为不良贷款的分界线之前,监管对不良贷款的分界线一般定为逾期90天,口径缩短会增加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风险暴露水平。以招联2020年以60天口径统计的不良率1.78%为例,相较2019年90天统计不良率1.77%,可以推测出2020年90天口径不良率低于2019年数据,实现不良率连续两年下降,资产质量良好。


因此,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可持续增长,必然建立在资产负债优势上,换言之,必须形成资金、资产的良性循环。

03


科技生态



无论是从经营模式角度,还是业绩数据角度来看,头部消费金融公司都在释放一个强烈的战略迭代信号:坚持长期主义价值观的双线增长思维。它们一边把长期主义融入公司发展战略中,提早布局自身科技生态能力;一边回归金融业务本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抓住眼前机遇,实现长期目标和短期业绩的均衡。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金融机构在获客成本上升、融资渠道收窄、信用风险高企的展业环境里,与风险周期近距离博弈。金融机构传统的重线下、重人力的服务模式,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冲击,生态能力单一、科技羸弱的机构被迫开启战略转型。去年,线下消费金融公司捷信、中银等机构纷纷宣布全面数字化转型。


在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的双线增长逻辑就在于科技驱动,通过数字化能力和资产数字化促进网络协同和商业扩张,进而实现资金、资产的良性循环。从疫情中的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来看,以招联、马上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提早进行科技生态布局的机构不仅有效对抗了风险,而且在监管整治和竞争格局突变之后再次巩固了自身壁垒。


消费金融的科技生态是以数字科技为内核,包含融资、获客、风控、贷后管理、消费者保护等多项指标。在理性、审慎的原则下,它既提升了贷款投放效率,又保障公司治理趋于完善、风险控制不断强化,最终为公司带来持续增长动能。


消费金融公司面对的客群主要为传统商业银行难以触达或者不能有效服务的长尾客群,风险成本相对较高。据统计,从2012年到2017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0.95%上升至1.74%;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款率从0.56%上升至6.62%,不良率上升近10倍。


消费金融服务线上化后,信用风险在无纸化、快速化的业务流程长中可能被进一步放大。面对复杂的信用风险,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尤其是以线上业务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科技生态加以平衡。


以招联为例,招联成立之初就创立纯线上消费金融发展模式,通过股东生态和自身科技能力不断扩大资产规模。公开资料显示,招联目前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自主研发的“沃信用分”、“GPS渔网”、“图谱风控”等智能风控技术取得业内领先的应用效果,如实现秒级放贷、欺诈拒绝率2%、重大欺诈风险0发生。


去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鼓励消费金融公司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增加资本补充方式以及强化自主风控能力建设。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监管的愿景非常明确,即科技赋能价值循环,其实这一点已经在率先冲刺上市的消费金融公司身上有所体现。在客群上移、比拼精细化的关键节点,科技生态强者才会更受资本青睐并获得一个不错的估值。




相关标签:
循环
资产
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