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教育是当前最热门的教育项目,从高考季专业热门程度来看,机器人教育可谓正当其时。进入四月,距离2018年全国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
机器人教育是当前最热门的教育项目,从高考季专业热门程度来看,机器人教育可谓正当其时。进入四月,距离2018年全国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当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来了来临,写报考志愿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大事。很多人从高考前就开始关注,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就读。事实上,专业的设置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专业设立的变化折射出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今,“机器人工程”专业成为热门,印证的正是这个思路。
跨界人才受欢迎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众多人工智能产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如此快速的增长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
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人工智能行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对从业者的各方面要求较高。现今,随着人工智能的井喷式爆发,技术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更有创意的人才,也需要更多跨界的人才。举例来说,你可能很了解医疗产业,但并不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或者虽然你很了解人工智能技术,但不了解医学所遇到的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在实践中实现有益的创新。人工智能时代所呼唤的跨界人才,需要能够对这两个领域都有了解,能够融会贯通。
智能人才缺口大
人工智能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与行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导致了人工智能人才出现了巨大缺口。据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巨大的人才缺口下,高校的人工智能人才教育不能缺位。但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的教育现状并非无可挑剔。
就目前来看,中国缺乏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国际人工智能协会评选出的208位院士中,中国籍仅占4席。不仅如此,中国高校缺乏相应的人工智能师资力量。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在整体上存在人才匮乏的现状,大约只有10万人工智能人才。近些年来,受到企业高薪酬、大数据研究条件等因素影响,高校中人工智能师资的流失率不断增加。
据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共有超过360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国拥有近170所,中国仅30多所。虽然一些中国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总体上缺乏人工智能的基础教学能力,高校在独自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上有所欠缺。
随着人工智能站上风口,相关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中国目前人工智能人才的工资比硅谷、英国要高很多。人工智能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必须人才先行。
聚焦核心人才培养 机器人工程专业成热门
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最“热门”的专业均与信息技术相关。其中,250所高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60所高校新增了“机器人工程”专业。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中,也有18所高校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6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专业。
在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越来越多高校瞄准人工智能领域,聚焦核心人才培养。近日,南京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这是国内第四所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现在正是人工智能的窗口期,南京大学需要为江苏、为全国发展智能化作出贡献。”日前,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人工智能学院初定本科生招生规模为60人到100人。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引领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通过科教融合、学科交叉,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
就像当年计算机从娃娃抓起,当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相应的人才也要从孩子抓起。从2017年开始,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在升学方面,虽然近日取消了科技类特长生初高中升学加分,但各大高等院校除了像文中介绍的开辟机器人工程等专业,在自主招生报考条件中,掌握机器人知识技能的人才依然是各大高校的重点关注对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长对于孩子们从小接触人工智能,接受相关培训,参与相关大赛报以积极的态度。未来,机器人教育将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为必修课程。而作为民间机器人教育机构,同样承担着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任务,为孩子们播种下人工智能成长的胚芽。
玛酷机器人作为国内创意科教先锋贝尔科教集团旗下机器人教育加盟品牌,全国校区超过340家。玛酷具备科学系统的机器人教学体系、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教授孩子机器人知识技能外,还组织全国学员参与到游学活动、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以及WRO这样的世界著名机器人大赛中来。
就像贝尔科教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王作冰先生所说:“工业时代比较注意IQ、信息时代强调EQ,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AIQ(人工智能商)要培养人与人工智能打交道的能力,围绕这个理论来展开教学教育工作”。作为集团旗下机器人教育加盟品牌,玛酷机器人的终目标就是培养孩子们在拥有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人工智能时代生存的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培养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