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消费金融潮涌 谁能占据制高点?

  • 来源:投资者报
  • 发表于: 2017-08-16 15:52:10
  • 责任编辑: ningdi

银行系消费金融潮涌 谁能占据制高点?

银行系消费金融潮涌 谁能占据制高点?

  “后房贷”时代,传统金融巨头们的一举一动分外引人关注。面对金融科技和消费金融的崛起,商业银行不断转变思维,寻求资源对接与场景植入中的最优方案

  近两年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密集申报成为特别的景象。截至2017年6月,仅银监会21家登记在册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由银行控股或参股的就有18家

  作为先天能够从事大类消费金融业务、具备放贷资格的主体,消费金融牌照虽可打破多项监管限制,对银行的价值稀缺性并不充分。是独立出来把它做大,还是沿着既有路线边走边看?由于业绩尚不透明清晰,没有成熟案例,银行系的入局依旧小心且谨慎

  合作与开放已成为当下银行系消费金融发展的主基调。银行进军消费金融的长板在于风险控制、合规经营、客户资源、资金成本;短板在于场景和客户体验,而多元股权磨合的结果也有待观察。谁在开放合作中做得更好,谁就可能占据制高点

  《投资者报》

  “后房贷”时代做什么?作为传统金融巨头,银行系的一举一动仍是市场风向标。

  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发展现状是,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前两者近年来日渐乏力,而消费的作用则在迅速上升。2017年1-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万亿元,同步增长10.2%,远超GDP增长幅度。这一趋势映射到金融领域就是,消费金融市场开始蓬勃发展且在未来会呈现进一步增长态势。

  在传统信贷增速放缓背景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电商等机构纷纷凭借各自的优势介入消费金融领域,消费的快速增长及需求升级与发展中的消费金融相互促进。但是相较后两者,银行距离市场远、重视晚、灵活度不足,如何披荆斩棘、破局成功,当下似乎仍没有特别完整可借鉴的模式。业务要做,但要怎么做?尤其是面对来自市场敢于刺刀见红的产业系、电商系和互金系的挑战,银行系消费金融该怎么破局?

  好在日渐清晰的政策在释放积极的信号,从“校园贷”整顿、要求网贷公司银行存管到“现金贷”清理,银行的主动作为意识在被市场和监管放大。而经历三年多的野蛮生长,有观点认为,当下的消费金融正如前几年爆发的P2P迎来了发展窗口期,只是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如何在发展业务的同时权衡好内外部关系,成为银行系破局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银行业内的消费数据近两年也在发生剧烈变化。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消费金融规模为5.92万亿元,同比增速23.8%,最近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6.7%。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2016年末人均余额仅为美国的5%,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

  而不论是向内“活客”,还是向外“获客”,银行业已在纷纷“抢滩”消费金融。采访中,交通银行保守预计5年内,银行业消费金融余额将接近20万亿元。而杭州银行预计中国消费信贷规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是2010年的5倍以上。尽管测算角度和结果不同,但多家受访银行均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随着消费金融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决策层信心坚定,消费杠杆处于相对低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都将是一个增量市场,而目前市场远远没有饱和,仍存在大量的发展空间。

  持牌多为银行系

  但市场辨识度有限

  根据2016年年底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口碑指数”显示,银行系消费金融品牌普遍持牌,但消费者对银行系的认知度和服务满意度目前比较有限,南京银行参股但以产业资本主导的苏宁消费金融排名第二,而较纯正银行系中,兴业、中银和招联三家做得相对较好。但是由于整体数据不全,多数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时间并不长,发展不一,无法从财务或数据上进行全面纵向、横向的比较判断,仅能从股东结构、资源禀赋、产品特点来一探究竟。


相关标签: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