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跨界合作,传统银行如何迈开步、守住界?

  • 来源:中国消费金融网
  • 发表于: 2017-08-03 15:27:07
  • 责任编辑: taomeilin

来源:金融城在消费金融世界观里,没有敌人,只有朋友。面对这份巨大的市场蛋糕,传统金融机构和Fintech公司的关系从竞争走向了竞合。而在...

来源:金融城

在消费金融世界观里,没有敌人,只有朋友。面对这份巨大的市场蛋糕,传统金融机构和Fintech公司的关系从竞争走向了竞合。而在跨界合作关系中,传统银行如何既秉持开放心态又守住边界发挥自身优势,值得业界不断探讨给出答案。

“走出去”做消费金融


在金融科技的引领下,消费金融近几年发展有多迅猛?这组数据即可说明——根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短短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17%

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离不开传统金融机构、Fintech公司以及第三方服务商的跨界合作。6月17日,在由金融城、新金融联盟主办的“Fintech时代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峰会”的题为“消费金融的技术革新与跨界合作”的研讨会上,与会嘉宾表示,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可以提升客户体验度,提高风险识别应对水平,有助于消费金融服务的风险回报平衡判断,未来,消费金融跨界合作必然是多品牌共赢的合作。

“消费金融的技术革新与跨界合作”研讨会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跨界合作的路径选择并非一帆风顺。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王海霞在上述研讨会中分享中国银行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的探索经验。她表示,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目前着眼于金融服务的线上化工作,因为其拥有非常庞大的客户群,所以希望通过跨界合作借助新技术,来为自己的客户群在网上提供全流程、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这种合作和经营模式的优点是对业务的信用风险有很好的把控,但是缺陷在于这是一个没有场景的模式,我们没有真正找到有融资需求的客户,也没有真正做到为他们雪中送炭,特别是那些非银行的客户,我们的服务能力非常有限。”王海霞谈到。

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王海霞

基于上述经验,她认为,商业银行做消费金融,一定要走出去,在场景合作方面进行探索。不过场景千千万万种,商业银行该如何选择?王海霞表示,商业银行还需谨慎,不可盲目而为。具体为:

首先,与小贷公司不同,商业银行有着自己的经营理念、风险偏好、风控手段、反欺诈模式和合规监管要求,所以从客户需求角度看,中国银行必须选择一些市场规模大、客户有明确的且是大额的借贷需求;

其次,从风险管控角度看,中国会选择一些交易闭环、交易链条相对不长且不急于变现的能促进消费的场景;再次,在行业选择上,要倾向那些市场相对规范、业务形态稳定的行业;

最后,从效率角度看,中国银行希望跟平台合作,实现与线上对接的场景。

王海霞认为,跨界合作对于商业银行实现消费金融场景来说非常重要。在上述研讨会中,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兼包银消费金融董事长刘鑫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没有场景不是持牌金融机构的缺点,而是特点,传统金融机构应该结合这个特点开展业务,而通过合作对接各类场景的能力可能是未来持牌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

风控合作各施所长


从互联网金融出现那一天起,业内就开始探讨金融业跨界融合的可能性。早期人们讨论的是金融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如今,金融跨界融合的内涵变得更丰富。

在消费金融领域,传统金融机构和Fintech公司除了在场景业务有合作需求,同时也在风险管理上有合作空间。

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吴军

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吴军在上述研讨会上谈到,消费金融单笔交易金额较小,客群庞大,银行需要希望降低风险成本,又不能像做传统房贷、车贷业务让客户提供抵押物,因此在跨界风险控制的合作中将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还款能力。这涉及客户的收入、公积金、社保、税收,还有其在银行的存款、证券投资数额等等。这需要跟公积金中心、地方社保局合作,获得普通客户在还款能力方面的信息,以此来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

第二,还款意愿。这主要涉及客户的历史贷款信用情况,首先借助央行的征信体系,其次,中信银行也在积极与第三方征信机构等可以能够提供相关客户历史信贷或信用相关记录的机构合作,以此做相关分析用于消费信贷。

第三,消费的真实用途。银行跟大型线上购物平台、汽车4S店、家装公司等跨界合作,以此明确客户贷款的真实用途,来进一步把控信贷风险。

吴军提到,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今年预计盈利将超过100亿元,这是跟跨界合作分不开的。

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创始理事、渤海银行董事会秘书兼战略发展总裁赵志宏在上述研讨会中谈到了金融机构借助跨界合作完善风险识别的案例。他认为,现在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和机器识别,已经可以大大缓解落入“画师陷阱”的风险。譬如客户申请办理汽车消费贷款时,金融机构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机器识别,在网络视频上对客户问问题,通过捕捉面部表情特征、应答语句分析技术,已经能够以80%的准确度来预防欺诈。有如运用手机GPS追踪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识别这个人身份证或填报的住址与实际经常住址做一段时间比对;又如为防止集体骗贷,对同一个小时间段进入借款平台的借款人,要求借款人手机开机,通过GPS追踪看看这些人是不是经常聚在一起,以判断这些人是不是团伙。

NFI创始理事、渤海银行董事会秘书兼战略发展总裁赵志宏

CF40成员、苏宁金融集团常务副总裁黄金老近期撰文对传统金融机构和Fintech公司的跨界合作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传统金融机构擅长对客户财务信息的分析,但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掌握了客户的行为数据、消费数据和社交数据等,可以对客户进行立体的风险画像,弥补纯财务信息画像的不足,这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合作的基础。当然,二者在黑名单共享上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跨界合作也有“界”


论及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之间的关系,黄金老认为,市场对二者的关系的认识,是有一个演进的过程的。刚开始,大家都觉得二者是一种绝对的竞争关系,甚至是颠覆者和被颠覆者的关系。从这两年开始,观念开始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二者更多地还是一种合作关系。

对于二者合作关系,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兼包银消费金融董事长刘鑫有着另一番解读,即银行走向业务外包的趋势。他以包商银行为例,银行的物业、存款以及信用卡审单全都外包出去,他认为银行整体是一个流程外包的工作——流程环节切开后,各个部分外包出去,银行对整体流程运转进行掌控。

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兼包银消费金融董事长

然而,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吴军对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两者合作是限度的,这主要体现在场景的合作控制上。

如果风控、客户识别等环节全都交给了第三方,银行完全缩在后面仅作为资金提供方完成整个消费信贷场景,这种形式我不认可。”吴军认为,这种形式会使得银行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银行尚可通过吸收储蓄、拉存款等方式获得资金来源,但随着资金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银行吸收资金的传统模式或将难以为继。因此,传统银行跨界合作的疆界应保留在技术服务领域,满足银行对新兴技术应用的迫切需求。

针对吴军的观点,刘鑫回应称,在场景合作中,传统银行不必纠结“谁前谁后”。 “我们说的场景化,实际是深度场景化,就是要把银行的支付、账户、消费信贷服务埋藏到消费服务底层里面,当然能显露银行品牌更好,不显露也没办法,银行提供的就是商业社会的基础。”他认为,这就像人们使用微信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是哪个通信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信号服务,银行也在经历这样的困境,但这是必然现象。

面对上述争论,吴军解释说,自己和刘鑫的观点并不矛盾。他强调的是跨界合作中银行要保留和培养自己的看家本领——通过经营风险获得收益。他认为,银行在消费金融方面的跨界合作方式主要是通过数据获取来增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最后如何判断客户风险,这个能力要由银行自己把握。

在谈及银行跨界合作的心态时,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在上述研讨会中表示,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牌照,即吸收公众存款的权力,这是Fintech公司及第三方服务商不管如何努力都所无法获得的条件。而银行在跨界合作中除了立足本身条件,还要秉持开放的心态,争取合作共赢。

相关标签: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