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受碍于信用基础设施,传统金融机构应避免被“通道化”

  • 来源:亿欧网
  • 发表于: 2017-08-15 10:09:48
  • 责任编辑: ningdi

①消费金融已形成流量及场景、信用科技、资金及通道、贷后4个环节;②传统金融机构已落后互联网巨头3-5年;③银行的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趋势;④金融的本质并未变,但需要运营再造、流程再造;⑤避免电信运营商的今天成为我们的明天…

金融、信用、征信,招联消费金融,金融科技,人大国发院,中诚信,毛振华,章杨清,包商银行,刘鑫

图片来自“123rf.com.cn”

8月5日,在2017中国首届信用科技与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该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人大国发院)和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主办。此外,活动现场还启动了“消费金融与金融科技合作联盟”。

当前,国内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和提升“普惠”度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信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也改变着信用的表达、测量维度和评估手段。但信用技术的创新也面临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孤岛等挑战。

招联消费金融总经理章杨清在会上表示,“消费金融已经形成流量及场景、信用科技、资金及通道、贷后4个主要环节。信用基础设施已成为消费金融生态平台的重要一环。”然而,当前信用报告的范围和内容覆盖不足,有碍普惠金融发展;信用数据源呈现“一超多极众小”的格局,央行征信中心、政府机构、各类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通讯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机构等众多数据方亟待统筹规划管理。

对此,章杨清指出,应从以下4个方向来升级和扩建信用基础设施:1)集约化。集合政府部门公共信息,不断补充到央行征信中;2)多元化。政府、行业组织、业界巨头等参与方共同设计标准,有效补充各类企业平台信息,并加以有效管理和规范使用;3)市场化运作。鼓励市场化参与,满足多元主体对行业数据和能力的诉求;4)去中心化。在技术层面,采用区块链技术分布部署应用,防止数据的篡改和滥用。

“重构一个涵盖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信用科技在这方面优势巨大。借助科技,现在用户的信用积累可以更加多元、多维、实时。从国内信用生态的优化进程来看,科技起到核心的作用的是将各种数据化为可靠征信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工具。”中诚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毛振华在发言中做出强调。

对于当前消费金融的市场格局,章杨清表示,传统金融机构在Fintech基础架构层面,已经落后互联网巨头3-5年,落后的原因在于:1)需求驱动创新,而传统金融机构欠缺成本的压力;2)监管和政策严苛的业务连续性要求;3)存量系统资产和人才结构,一定程度上构成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创新的包袱和阻力。

对此,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包银消费金融董事长刘鑫认为,银行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应顺势而为。金融科技快速发展趋势下,银行业面临2大趋势:金融服务链条的流程化、专业化驱动下,银行对非核心能力进行外包成为趋势;随着行业越来越垂直细分,银行的业务拆分成为趋势。与此同时,实体产业的颠覆与跨界融合成为主要方向,体现为:1)产业链条重构;2)商业服务流程一体化。

这一过程中,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改变。Fintech盛行,但技术不是问题,需求才是问题;金融的本质并未改变,需要做的是运营再造、流程再造。”

与互联网巨头的场景优势相比,刘鑫指出,没有场景并不是缺点而是特点,传统金融机构努力适应各类场景的能力才是核心能力。此外,融合大势下,应更多关注金融科技公司的杠杆率,但需要警惕——传统金融机构被“管道化”,“避免让电信运营商的今天成为我们的明天”。

信用基础完善后,未来消费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用户体验、经营效率以及运营和资金成本。章杨清明确指出。


相关标签:

延伸阅读